中美惡鬥 誰是下一個世界工廠?
2023年8月30日

其他亞洲國家能從中國拿走多少製造業生產,終歸要看中國自己,因為令外資決心另覓生產線的是中國政策,而中國的工業對手各有一定重大問題,兩、三年內不能取代中國用了三、四十年建立的完善生產鏈,但如果北京不能說服外資,中國營商環境會不斷改善,中國就要把製造業霸主地位拱手相讓了。

高盛看好印度的發展潛 力,該行在最新的報告中 解釋,除了人口迅速增長 外,還有該國在創新和科技 方面的進步、不斷增加的資 本投資及勞工生產力的提 高。 (路透圖片)
高盛看好印度的發展潛 力,該行在最新的報告中 解釋,除了人口迅速增長 外,還有該國在創新和科技 方面的進步、不斷增加的資 本投資及勞工生產力的提 高。 (路透圖片)

撰文:杜思平

中國當了大概30 年世界工廠,近年跟美國大打關稅戰、科技戰,拜登政府積極游說商界減少在中國做生意,無論叫做「脫鈎」(decoupling)、「去風險化」(de-risking )抑或「友邦外判」(friendshoring),意思都是叫跨國企業減少在中國生產,涉及半導體、AI 等重要尖端技術的產業更是不能跟中國有任何往來。

西方商界開始出現「中國+1」策略,在中國以外多找至少一個生產基地,與中國並行一同生產,緊急時可以替補中國。《經濟學人》今年年初提出「另類亞洲」(Altasia)的概念,指出14 個亞洲地區──包括日本、南韓、台灣、菲律賓、越南、老撾、柬埔寨、泰國、馬來西亞、印尼、新加坡、汶萊、印度和孟加拉──正伺機搶中國生意,吸引企業把中國的生產遷移至本國。

本文章主要介紹印度、東南亞和日本,看看他們有多大能力取代中國。先講結論,筆者認為有以下四點:

1、最有機會取代中國「世界工廠」角色的是印度;

2、東南亞各國最多只能取走中國部分訂單,不可能完全替代中國;

3、很多人忽略了日本從中國搶走生產工序的能力;

4、最終「另類亞洲」以至墨西哥、土耳其等亞洲以外國家成為新的世界工廠,關鍵因素是中國本身能否保住製造業優勢。

簡單梳理一下中國訂單正被區內各國搶走的背景。中美政治角力是最矚目的因素,美國針對中國的關稅、科技產品禁運等措施短期內無望解除,烏克蘭戰爭進一步令人擔心中國遭「俄羅斯式」制裁對待,於是企業必須把中國的生產和投資分散至其他亞洲國家。

中國製造業放緩

企業早在中美關係惡化前已開始把廠房從中國搬到其他亞洲國家。中國的勞工成本已升了不少〔見圖〕,中國要求轉移科技的壓力愈來愈大,也愈趨針對外企,這些都令外資愈感吃不消。外資湧向中國的高峰期是2000 年代,因為中國2001 年加入世貿(WTO)。哈佛大學經濟學者Gordon Hanson 在2020 年指出,中國在1991 至2010 年的製造業出口增長率,平均每年較世界其他地方高8.3 個百分點,但這個差距在2010 至2016 年收縮至0.7 個百分點,中國製造業和出口在2010年代初起一直放緩。

——節錄自8月信報財經月刊《偽豪宅爆煲》